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红旗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
2023-01-29
红旗渠干部学院
1965
红旗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
马福运 陈雨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考察红旗渠时强调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价值意蕴,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具有高度一致的价值意蕴。从国家层面看,红旗渠精神在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集中体现了人民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建成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在此之前,林县人民饱尝干旱之苦,历史上禾枯苗焦、十室九空的记载触目惊心。新中国成立后,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林县县委决定“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彻底改变干旱缺水的落后面貌。对此,党中央、国务院给予大力支持;水源地山西省委在得到河南省委请求支持的信函后,很快同意“引漳入林”工程开工;面对有20公里总干渠穿境而过,占用平顺土地、山林且不时毁坏民房,平顺人民非但毫无怨言,还无私提供粮食和住宿。正是这种“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给予林县人民极大的支持和希望。此后,全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接力赛道上,谱写了林县人民齐心协力“大干”社会主义的壮美诗篇。从社会层面看,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光辉典范,也是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理念的实践成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点。以杨贵为首的县委班子为解决群众吃水用水危机、实现林县“吃水自由”,跋山涉水找水源,访贫问苦搞调查,排除各种干扰作出“引漳入林”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在工地上与年轻人比赛抡锤打钎的副县长马有金,三过家门而不入;除险队长任羊成为了施工安全,轻伤不下火线,留下了飞崖除险的经典画面。为了修好这条林县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全县共产党员始终冲锋在前、严格要求自己、坚决不搞特殊。杨贵给修渠干部制定了“五同六定”的纪律法规,要求所有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参加第一线的劳动时,任务只能超额、不能拖欠。正是因为林县党员干部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群众,以严格规范的纪律约束自己,广大林县人民才会发出“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的由衷感叹,才能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贯彻到工程建设之中。从个人层面看,红旗渠精神符合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生动诠释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红旗渠精神作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纪念碑,闪耀着林县人民爱党爱国、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风尚和自力更生、迎难而上的中华民族品格。红旗渠工程上马时,正值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林县县委提出了“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设方针,决心把修建红旗渠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业办好。为此,林县人民上下一心,不计个人得失,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在无资金、无工具、无技术的“三无”情况下,应对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挑战,开山凿壁修出一条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在十年修渠的艰苦岁月里,林县干部群众把对国家的深沉大爱、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自力更生的修渠实践,凝结成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一幅幅动人画面、一曲曲英雄赞歌,浸润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为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筑牢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根基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红旗渠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是思想原动力、集体主义是现实生产力、社会主义是价值内驱力。要用红旗渠精神深化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让“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一是以红旗渠精神厚植青年爱国主义的情感之基。蔡元培说过:“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引导他们树立为国家和民族事业无私奉献、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爱国与爱党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也是实现国家持续繁荣富强的唯一道路。爱党爱国的民族精神,贯彻到红旗渠工程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林县人民与国家血脉相连、与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书写了林县党员干部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不朽诗篇。当代青年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风险和挑战,都要坚定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此,我们一定要用好红旗渠精神这面爱国主义的鲜红旗帜,引导青少年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压力和阻力面前绝不退缩,在原则和底线面前敢于亮剑。广大青少年只有坚定爱党爱国的崇高信仰,才能找到立身之本和情感之基,接好历史传递过来的接力棒,跑出属于自己这代人的最好成绩。二是以红旗渠精神锻造集体主义的团结之力。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正确价值导向。马克思主张个人利益发展要符合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两者辩证统一、相互依存。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热潮中,农民的小农意识就会逐渐被集体主义思想所替代,自由散漫习惯就会逐渐被组织纪律性所替代。没有这两个替代,动员10万大军历时十年修筑红旗渠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亿万中国人民不讲条件、不惧困难、齐心协力,才能办成一件又一件大事,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传承并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集体主义的正确价值观,把青春梦融入国家梦、复兴梦的时代洪流中,成长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以红旗渠精神涵育社会主义的价值之元。坚持不懈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深刻认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基础上,科学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帮助近代以来学习西方屡遭失败的中国人民,找到了社会主义这个改变民族命运的唯一正确选择。从此,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共识。在20世纪60年代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物质极为匮乏的条件下,林县儿女坚定不移跟党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工程建设难题,苦干十年创造了红旗渠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奇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考察红旗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用红旗渠精神教育广大青少年,“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当务之急是深化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论研究,系统提升红旗渠精神的政治引领力、思想教育力和价值塑造力。一是要深化红旗渠精神的理论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问题导向,进一步挖掘其丰富内涵、赓续脉络与时代价值,为红旗渠精神的宣传教育提供学理支撑。要立足事件本身、深挖科学内涵,通过挖掘红旗渠精神形成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包括红旗渠工程建设的政策文件、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以及红旗渠建设和传承者的口述历史等,准确提炼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要聚焦时代主题、升华理论价值,继续深化红旗渠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关系的研究,持续加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耦合的研究;要关注前沿问题、扩展研究视域,围绕人民至上、党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等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大相关项目和经费支持力度,强化校地合作、平台支撑、智库建设等,吸引更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红旗渠精神,从而孵化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二是要推动红旗渠精神“三进”工作。通过推动红旗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青少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坚毅品格,引导他们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把青少年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资源,持之以恒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把红旗渠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意蕴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广大青少年学习先辈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旗渠精神要“由知始”,通过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种形式的红旗渠知识学习活动,增加他们对红旗渠精神形成过程和科学内涵的了解;弘扬红旗渠精神要“由心入”,通过引导青少年用心体悟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让他们感悟坚定不移跟党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践伟力;弘扬红旗渠精神要“由行成”,通过激活红旗渠文化资源的情感效应,把红旗渠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三是要加强红旗渠精神的宣传教育。持续深化红旗渠精神的理论与新闻宣传,让干部群众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再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丰碑。一方面,要按照文艺必须“服从党在一定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要求,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红旗渠精神的精品力作。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推出红旗渠精神的再创、新创、佳创文艺产品,并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创新传播手段,让红旗渠精神融入文化创意和网络空间,实现主流媒体与各类自媒体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按照“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的要求,把网络空间作为用红旗渠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提高文艺、理论和新闻工作者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运用“网言网语”能力,不断开辟红旗渠精神育人新阵地,让红旗渠精神在网络阵地扎根结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盈网络空间。(作者分别系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口述史的红旗渠精神生成逻辑与当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